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GDP增长7.6%,CPI涨幅2.4%,主要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际方面看,主要面临三大压力:一是部分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压力;二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三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趋慢的压力。从国内看,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进出口增速下滑的挑战;二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挑战;三是消费增长制约较多的挑战。
下半年,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市场监管,改善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货币、财政、产业和监管政策的协同作用,重点要抓好“四个继续”。
一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信贷总量。当前,我国社会资金总体充裕,主要问题是资金分布结构不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匆忙放松,也不宜盲目收紧。关键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社会和市场预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二是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好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目标。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方面,具有更好的长期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坚持“两多两重”,用好这两大政策。一要多用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供给方管理。二要多用产业政策,重点强制转移淘汰过剩产能。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引导政策,完善正向激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及时将产业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增强按照产业发展方向配置金融资源的内生动力,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
三是继续探索完善监管政策,发挥好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结构日趋复杂,需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包括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等各类市场监管政策)的协同性。此次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表明,监管政策具有宏观调控效应。因此,要拓展宏观调控政策的内涵及边界,积极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充分挖掘逆周期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流动性要求等监管工具的宏观政策效应,不断丰富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同时,要逐步将监管政策纳入宏观政策组合之中,不断增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之间的配合协调,使监管政策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有益补充,避免政策重叠,防止政策“打架”。
四是继续守住底线,统筹好加强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金融创新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的重要抓手,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二者不可偏废,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这一根本目标,真正做到“双促进”、“双加强”。现阶段,关键要坚持好“两个增强”。一要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有效性。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过去高速增长中的“水分”要被挤出,一批投资效率不高、市场形势判断不准的企业和项目所隐藏的风险会浮出水面。许多企业和行业都要面临蜕变涅槃的考验,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更要直面被淘汰、改造的命运。实体经济的阵痛必然会反映到金融领域中来,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增加便是明证。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体经济的调整转型必然要求金融业随之转型升级,大力加强金融创新,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监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规范功能,敏锐甄别各类金融创新的真实动机和行为实质,防范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以金融业自身逐利为目的的过度“创新”,防范以规避监管、隐匿风险为目的的虚假“创新”,及时制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形成自我循环,不断消除监管套利空间,积极推动科学创新、有序创新。www.bjrbgw.com